

学而不厌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中说,如果不学习,不修养,止步不前,就会失去为师的条件,这是值得忧虑的。志愿者老师们在进山之前的培训中,就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志愿者老师们为了尽快进入教师角色,认真投入的学习,早起晚归,锲而不舍,不断地学习、备课、试讲,再学习、再备课、再试讲,就是为了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用更好的方法传授给山区的孩子们。
而在支教期间,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志愿者老师们不断学习、完善和超越自我,这样才能具备与职业相称的能力。
以身作则
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他在《论语·子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何正人也?”当志愿者们顺利通过培训考核,拿到结业证的那一刻,他们便真正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老师,他们宣誓道:“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我光荣的选择,“诚信做人,认真做事”是我终身信守的准则。 ”而一个志愿者老师说:“做老师的第一个好处是,我要学会约束我自己,提高自控力,这样才能给学生做榜样。”
因材施教
由于种种原因,当志愿者老师们接触到凉山山区的学生时,会发现一个很严重又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悬殊,可能六年级的学生连一年级的知识还没完全掌握,这着实给原本充满热情要在山区学校大干一场的志愿者老师们泼了一盆冷水……
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丘在面对众多情况颇为复杂的学生时,提出首先要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来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做出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当志愿者老师们面对着一群情况不同、个性各异的彝族儿童时,这需要老师们去陪伴去了解去发现,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诲人不倦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孔子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他毕生从事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汉语表达能力低,行为习惯差,基础薄弱,文化差异,生活条件艰苦……选择到大凉山支教,注定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这条路需要志愿者老师们克服更多的困难,需要志愿者老师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需要志愿者老师们用更多的耐心,去发现大凉山彝族儿童点滴的变化和进步。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凉善公益在这里,祝所有正在支教的志愿者老师们教师节快乐!同时也向所有在大凉山支教过、一直关心着大凉山孩子们的志愿者老师们送去我们最真挚的祝福!老师,您辛苦了……